BP:未来2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将快速增长
BP:未来2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将快速增长 时间:2025-04-05 20:24:53
他把我们现代的理念、技术、美感跟方便 性融在苹果手机上,这才是他的社会财富创造的关键所在。
很显然,地方政府不能破产,地方债务最终必须由中央政府来承担。因此,至少在理论上说,中国所面临的市场和政府双失效要比西方严峻。
相反,国有企业所追求的目标距政府目标正在越来越远。相反,财富促使着政府方面很多不理性的决策,例如建立维稳机制、注定要浪费的公共投资、政府内部的消费社会,等等。二战后,美国人推出庞大的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主要是出于其地缘政治考量,主要是和当时的苏联竞争。进入 郑永年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经济危机 世界经济 中国经济 。较之西方任何政府,中国政府的举措更为有效。
除了对危机的恐惧感而产生的非理性因素之外,既得利益的追求是这个计划背后的最大推动力,而国有企业是这个过程中的最大的既得利益之一。可以相信,中国需要很长一段历史时间来消化这些恶果。因此,无论在红海还是蓝海,我们政 府应该为企业及个人创造财富设立制度基础,而每一个人每一家企业的聪明智慧涌发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企业如何有动力来从事实业。而房地产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行业,特别是国内房地产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行业。但是在欧美国家,情况则不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继续写出企业财富创造的神话。
这说明了国内这些企业上 市不是如何推动企业及行业发展,反之成了圈钱的工具。而在美国则情况则不是这样。
在中国这样的制度背景下,个人希望通过 工作努力实现财富增长是不可能的如果考虑到很多国家的战略都是依赖于美国的这个事实,情况变得更加复杂。很显然,世界经济不确定性正在遽然增加。同时,亚洲国家努力把自己的经济治理好,这也是对世界经济的贡献。
不过,在过去的10多年间,这种情况正在改变。即使是中国,尽管总体经济规模已经是世界第二,但人均国民所得仍然非常之小。即使有,西方也不可能解决亚洲国家内部的结构性问题。不管亚洲一些国家和美国的各方面的关系如何紧密,要想依靠美国来解决国内问题至多只是天真的幻想而已。
尽管在快速提高,但要拯救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实际能力,必然受到其客观经济规模的制约。在这样的情况下,拯救危机的集体行动越来越困难,各国都必然转向内部行为,把重点放在内部建设。
但另一方面,亚洲国家都是崛起中的国家,都不可避免地出现战略竞争关系。只要这种战略关系的存在,一个较为独立于美国的亚洲经济体很难成为现实。
美国的经济复苏对亚洲有好处。中国很多年来一直是装配中心,其他亚洲国家根据它们的比较优势生产不同的零部件,然后出口中国,在中国组装之后再出口欧美西方国家。同时,除了已经成为发达经济体的亚洲四小龙(即韩国、新加坡、台湾和香港),亚洲也有很多发展中国家也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之中,例如东盟(亚细安)的越南、印度尼西亚等。更何况这些新兴国家之间还有各种非经济的矛盾。随着亚洲的发展,俄罗斯也越来越成为亚洲国家。一战前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进程致使当时的很多政治家盲目乐观,并不认为欧洲国家之间会产生真正的冲突和战争。
中国和东盟的自由贸易区已经开始运作,即10+1。经济因素只是个重要基础,政治和战略的考量更为重要。
但日后的历史并不是这样。人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
从战略竞争的角度来看,亚洲国家尤其要注意避免冲突。但美国经济倒下了,亚洲会同样受害。
首先,世界经济的重心已经从欧美转移到了亚洲。如前面所讨论过的,战略关系必然影响经济关系。因此,亚洲国家一直在帮助美国经济的稳定和复苏,例如中国和日本一直在购买美国国债。贸易自由、经济利益并没有使得欧洲国家间避免战争。
这种战略竞争关系也势必影响它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如果区域经济危机或者全球性经济危机是各国内部经济结构失衡的产物,那么各国政府把重点放在内部经济结构调整,从长远来说,是世界经济重新回归平衡的前提条件。
当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候,具有战略竞争性关系的国家间的关系就会变得异常脆弱。要拯救世界经济,必须回到用什么方式来拯救这个问题上来。
金砖国家之间尽管开始出现共同的经济利益,但并没有直接的地缘政治利益和战略利益。很简单,没有一个外在的力量可以帮助西方解决前面所讨论的两大结构性矛盾。
很难想象,这些国家很快能够发展出有效的协调机制,更不用说是建立类似西方所确立的体制了。那么,亚洲呢?很多人把希望寄予亚洲国家。即使在未来它们有了这样的意愿,但西方又会如何做呢?西方不可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和自己构成竞争关系的新经济体系的出现。这表明,世界经济正在进入一个相对无序的状态。
西方已经没有能力来帮助亚洲。当然,它们可以承担国际责任,但必须是通过帮助西方确立体制的途径,或者帮助西方的途径来承担国际责任的。
和中国的开放和接轨政策一样,所有这些国家都接受了西方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加入各种西方主导的国际经济组织。西方的阻挠会使得所有这些国家退出现存国际经济体系的成本无限地高。
但同时,这种情况也说明了,这些国家都必须在这个充满危机但又没有能力应付危机的体制内发生作用。中国的这一举动也带动了其他两国和东盟的10+1关系。